《人生的智慧》郁闷型人和愉快型人情绪的产生和优缺点
叔本华认为这两种情绪的产生主要是人主体的感知能力过于突出与肌肉活动、新陈代谢、兴奋能力的比例与正常程度不同而导致的情趣失衡,产生周期性的过分的高兴和无法排解的郁闷。
超常的感知能力,也就是超长的神经力量,也是产生天才的基本条件之一。超长感知能力的人简单说就是比我们普通人更敏感,看到同样的事物他们就会联想到更多的其他事物,有的人是往好的方面想就成了愉快型的情绪,往坏的方面想的人就成了郁闷型情绪。
就像林黛玉就是郁闷型的典型,看到落花她就联想到自己的可怜身世,自己寄人篱下何尝不是像随风飘飞的落花,该飘向何处呢?自己葬花联想到今日我葬花,可明日该何人来葬我呢?一个大家闺秀天天都这样神经兮兮的,能有好身板,但是这能改变吗?改不了,人的主体是无法改变的,她天生自带的超长感知能力决定了她比别人聪明,也就会比别人痛苦,不光是林黛玉是郁闷型,大多数天才都是郁闷的,亚里士多德说所有天才都是忧郁的,但我个人认为还是大多数人更准确,毕竟还有少数人是属于愉快型的。
就像我们伟大的教员就是属于典型的愉快型情绪的人,在所有人都郁闷看不到未来的时候,他看到的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许你会说这归结于辩证法,这也没错,但问题是辩证法多数人都懂得,为何其他人看不到,这就是每个人的性格决定了自己会朝什么方向去思考,所以看到的点不一样,想到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同样的一件事,在郁闷型的人看来就会产生不好的结果而伤心烦恼,而好的结果也无法使他高兴起来。愉快型的人则不会为不好的结果而伤心烦恼,而好的结果会使他感到十分快乐。郁闷型人的即使已经完成了十个目标中的九个,也不会为已经完成的目标感到高兴,反之会为那一个没有完成的目标闷闷不乐,而愉快型的人与前者正好相反,他们会因为已经完成的目标感到安慰和快乐,就像没有任何好处的坏事并不多见一样。
总的来说郁闷型人比愉快型的人所承受想象出来的不幸和苦难更多,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所遭受的实际不幸和苦难反而会更少,因为他们认为所有事物都是黑暗的,总是想到最坏的结果,因此时刻防备着,正因为如此,他们失算和栽跟头的次数要比愉快型的人更少。
但是如果一个天生的郁闷型的人又遭受人主体身体和精神方面的病痛折磨,那么长久的苦难就会使他对生活感到厌倦而产生自杀的念头,因此,哪怕就是发生最小的烦恼和困难也都有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颗稻草而自杀。除了郁闷型人外,哪怕最健康、最乐观的愉快型人也会在某种情况下想要自杀。那就是当有着十分巨大的痛苦或不幸无法避免地到来时,这种痛苦和不幸的恐惧已经战胜了死亡带来的恐惧。
愉快型和郁闷型导致自杀的差别在于自杀诱因的大小,郁闷型人的不满情绪越强,所需诱因就越小,愉快型人的愉快情绪越强,所需诱因就越大,反之亦然。虽然导致自杀的诱因有大有小,但有两个极端,即天生的郁闷型情绪得到了病态的加剧,而天生的愉快型情绪则是由单纯的客观原因造成的。